这样的说话方式很“旺自己”,建议你试试
「人民日报-2025-11-18」
你平时会和自己说话吗?这些看似寻常的“自言自语”,有时会成为情绪的开关、内心的镜子,悄悄塑造着我们的情绪、行动,甚至影响生活的走向。
只需改掉几个“惯性用词”,换一种更温和、更积极的方式自我对话,就能在不知不觉中“旺”自己,以下这些方式,建议你试试!
改变“不应该”句式
很多时候,我们和自己对话时,会不自觉用上“不应该”这个词。比如,“这次考试我不应该考得这么差”“我今天早晨不应该起晚”。
“不应该”的背后,其实藏着对自己的否定,好像我们做错了什么,或做得不够好。但其实,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,并不是非黑即白的,更像是一个可以不断优化的过程。
试着把“我不应该起晚”换成“我可以起得更早一些”,把“我不应该考得这么差”换成“我还有进步的空间”。对自己说更加正面、温和的话,就是给自己少一份批评与否定,多一份理解与鼓励。
避免“强制要求”的词
有时候为了激励自己,我们会说“我必须”“我一定要”。然而,这样强制性的语气,反而容易让人感到压力和束缚,仿佛做不到就是失败,无形中把任务变成了“威胁”。
不妨试着用更轻松的方式描述任务, 比如与其说“我今天一定要跑完 5 公里”,不如说“我今天试试能不能跑五公里”。
当语言柔软了,心态也会变得从容,行动起来也更加轻盈。
避免给自己“贴标签”
日常生活中,我们容易无意间给自己贴上标签,比如“我天生内向”“我很笨”。这些标签就像无形的框,限制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,也阻碍了改变的可能。
与其轻易下结论,不如实事求是地看待每一次经历,在社交中紧张,不叫“我天生内向”,而是“我还需要时间适应”;考试不理想,不叫“我不擅长学习”,而是“我要查看一下是哪个知识点没掌握好”。
我们或许不能避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挫折,但可以改变自己对于这些挫折的看法。不给自己的能力设限,是让自己变好的第一步。
转换对自己的代称
你有没有注意过,平时在心里是怎样称呼自己的?是“我”“你”,还是自己的名字?其实,不同的称呼,也会悄悄影响着我们情绪的调节。
比如,当我们陷入焦虑情绪时,用“我” 的感受更加直接,对自己说“我好焦虑” 虽然适合自我反思,但会让不安感加倍;而用“你”或自己的名字时,能拉开一点心理距离,就像有一位朋友在身边轻轻提醒,更加理性客观,温柔又有力量。
对自己说:“嘿,亲爱的你,你只是有一点点焦虑,别着急,慢慢来”,能让心情渐渐平复下来,内心也更加坚定从容。
试着从改变对自己说的话开始
为自己创造一个
更加平和、安定的心理空间
进而拥抱一种
更为积极乐观的生活吧!